2021-4-9 | 電影電視
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經歷了10年,有人說今天的電視民生新聞已經進入“后民生”時代。回首民生新聞發展歷程,理性看待如今民生新聞的喧囂和未來改革的出路,值得潛心研究。
一、民生新聞初始的力量
電視民生新聞的提法最早始于2002年江蘇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該欄目推出以后,迅速抓住了收視市場。他們意識到,“這樣的新聞用舊有的諸如‘社會新聞’、‘輿論監督’這樣的概念來概括已嚴重辭不達意,也許更適合使用‘民生新聞’這一概念”。這一概念提出來以后,獲得廣泛響應和支持,學界、業界對“民生新聞”或詮釋、或觀察、或贊揚、或批評,突然之間,民生新聞本身就成為一個“新聞”事件。隨即而來的是各省市電視臺傾力打造民生新聞的狂潮。“新聞故事化”、“講述家常化”顯示出了民生元素對電視新聞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滲透。
民生新聞在中國電視媒體上的出現,以題材上的民生內容、立場上的平民視角、表現上的平民化敘述、價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識、報道方式上的民眾話語使輿論引導主體完成“去權力化”的轉變,展現了強大的推動力,做到了“人的回歸”、“新聞規律的回歸”以及“市場的回歸”。
二、繁榮背后的隱憂
電視民生新聞的興起帶來了超高的收視率和巨大的廣告份額,但一味地強調收視率,致使很多民生新聞欄目的采編人員從選題、內容的策劃到后期的采訪報道,都簡單地迎合觀眾的口味而忽視了輿論的引導作用。
同時,放低姿態、貼近群眾的片面化理解使得民生新聞報道開始出現市井化趨勢,有人把它概括為“四多四少”:一是從題材上看,細碎雜零的新聞多,連貫深入的少;二是從主題上看,小新聞軟新聞多,有力度有硬度的新聞少;三是從報道形式上看,隨意捕捉的多,精心策劃的少;四是從報道取向上看,媚俗社會大眾的多,體現新聞良心和社會責任心的少。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離奇怪誕、嘩眾取寵
一些電視民生新聞為了吸引觀眾眼球,對暴力、色情、兇殺、離奇、怪誕事件趨之若鶩,制作手段上存在娛樂化傾向,強化視覺刺激和怪誕表現,偏離了生活的原貌和整體的真實。
2.羅列瑣事、流于膚淺
羅列大量的井蓋丟失、鄰里糾紛、水管破裂等生活瑣事,某些電視民生新聞開始出現淺薄、瑣碎之勢。
有的觀眾評價說“看民生新聞就像是看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在胡同里玩耍”。看起來很熱鬧,但看過之后又覺得沒什么意思。
3.新聞關注點過度娛樂化
新聞娛樂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所謂軟新聞的流行,把名人軼事、凡人趣事、娛樂新聞、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內容作為新聞的重點。電視民生新聞的過度娛樂化迎合了小民生,放棄了大民生。
4.炮制新聞、捕風捉影
為了制造轟動的傳播效果,一些策劃者為網羅社會奇聞可謂絞盡腦汁,一方面重獎新聞線索,誰的“料”猛就用誰的,一方面廣開稿源,不去核實新聞的來源,不去尋求證據支持,主觀臆斷,捕風捉影,推理演繹,虛假新聞層出不窮。
5.表達淺顯、索然無味
一線采訪編輯人員工作過程簡單潦草,浮光掠影,就事論事,不善于觀察、傾聽和探究現象產生的背景和原由,導致電視民生新聞的表達過于表面化,為啥這樣?還會怎樣?無法展現,使今天的觀眾對民生新聞的淺顯有了不滿。
6.主持人播報方式存在媚俗化傾向
方言播報、娛樂明星播報、過分的情景演繹播報、評書等曲藝表現式播報層出不窮,各盡能事,過分的形式包裝增強了娛樂效果,削弱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主持人說的哪句是真哪句是假經常讓觀眾一頭霧水。
7.同質化嚴重
以“直播”、“快報”、“零距離”冠名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漫天飛舞,多臺一面的現象司空見慣,報道內容、主持風格和欄目結構雷同,同質化競爭日益加劇。
三、疲憊面前的清醒
觀察國內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發現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覷。我們稱之為一種疲態。疲態不致命,但制約活力、影響創造力。清醒地認知,突破瓶頸有利于在未來的道路上開拓前行。
1.正確判斷民生報道題材的新聞
價值民生新聞欄目要把民生關注點放在有著普遍意義和新聞價值的大民生上,放寬報道題材的選擇,避免成為“日常生活小事的投訴站”,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等選題都應當成為民生報道的重點。新聞從業人員應當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挖掘新聞價值和社會效應,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社會問題,并能更積極地參與問題的解決。
2.引入新聞的深度報道方式
民生新聞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但并不意味著信息的表面化和膚淺。在看慣了初覺新鮮,但印象不深、轉瞬即逝的民生新聞后,受眾對民生新聞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們不僅要知道自己周圍發生了什么,將要發生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會發生,還會怎樣發展以及應該如何應對。這就需要電視新聞媒體要突破淺層的反映和信息的簡單傳遞,努力嘗試將新聞內涵向縱深拓展,增加民生新聞的縱向深度,對特定事件進行更加深入地報道和分析解讀,對類似相關事件展開聯系判斷和深入淺出的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