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生態論文
21世紀倡導全新理解和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強調建立全球合作關系,關注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全球化背景下,綠色植物在改善城市生態系統方面的積極作用得到廣泛關注,綠地從二維發展到多維,一系列以垂直綠化為主題的國際會議相繼召開(表1)。從以上國際會議的舉辦時間和地點可以看出,初期以歐美國家為中心,近幾年在亞太地區發展迅速。會議舉辦的頻率越來越高,尤其是2010年,一年舉辦了數次垂直綠化相關主題的會議和論壇,覆蓋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3大區域,開創了垂直綠化的新局面。在會議主題上,開始以屋頂綠化為主要議題,逐步演變到集屋頂綠化、立體綠化和垂直綠化為一體的綜合議題,會議內容亦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包含前景趨勢、技術成果和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內容,致力于可持續發展新理念、新技術的交流。在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集中展示了國內外垂直綠化先進成果,提供了國內外垂直綠化技術、理念交流的平臺[1]。先后在上海舉辦的世界屋頂綠化大會和海南舉辦的國際立體綠化建筑節能論壇,成為我國垂直綠化發展的契機。目前,已有多座城市將垂直綠化列入“十二五”規劃。
1范疇
1998年頒布的《上海市垂直綠化技術規程(滬建建(98)第0534號)》定義垂直綠化(verticalplanting)為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或其他構筑物表面攀扶、固定、貼植、垂吊形成垂直面的綠化。如今十幾年過去了,綜觀國內外文獻,筆者發現垂直綠化(verticalgreenery)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栽植攀緣植物以覆蓋墻面的垂直面綠化,而是向著更加多元化的空中綠化(skyrisegreenery)發展。按照建筑與構筑物的形態特征和空間特點,可對垂直綠化形式做基本劃分(圖1)。首先,室內外環境在溫度、濕度、光照等方面存在差異,決定著垂直綠化植物和形式的選擇,由此將垂直綠化空間劃分為室外空間和室內空間兩類。不同建筑類型和功能的綠化標準也有不同,進而劃分室內空間為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兩種類型,一般公共建筑垂直綠化要求更高,造價也更高。其次,根據垂直綠化植物形成綠化面方向的不同,將室外垂直綠化劃分為平面空間和垂直空間。平面空間包括屋頂綠化、廊架綠化、陽臺綠化和駁岸綠化,垂直空間包括墻面綠化、柵欄、花格綠化、立柱綠化和坡面、山體綠化等。根據承重、基質和植物的不同,屋頂綠化可分為拓展型屋頂綠化、半密集型屋頂綠化和密集型屋頂綠化。墻面綠化根據有、無附加設置物分類。無附加設置物指建筑主體四周的垂直壁面上(屋頂)或下(地面),直接讓植栽自然攀爬;有附加設置物指建筑在垂直綠化前安排設置有附加物,以便利植栽或攀爬[2]。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年會(2008ASLAAnnualMeeting&EXPO)報告中提到的3個概念:綠墻(greenwall)、綠立面(greenfacade)和植物墻(livingwall)。與空間分類相對應,綠墻是綠立面和植物墻的統稱,綠立面包含無附加物(附壁式)和有簡易附加設置物(格架式和懸掛式)的垂直綠化,植物墻是有附加設置物的垂直綠化。
2要素
2.1要素體系研究
垂直綠化是一項綜合性的綠化技術,涉及植物選擇、形式應用和工程技術等多方面,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種新的垂直綠化技術可以大大增加植物種類的選擇,也可以由此創新出更多新的綠化形式,反之,垂直綠化植物種類的豐富也會帶動相應垂直綠化技術的研究。同時,垂直綠化實施受到場地現狀、政策法規和資金投入等因素限制,垂直綠化設計建造的過程又是一個成本、功能、效益交互影響的流程。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嘗試梳理垂直綠化各要素,建立層次體系框架,將垂直綠化要素體系分為環境要素、建筑要素、功能要素、植物要素和成本要素等5大要素(圖2)。
2.2要素說明
2.2.1環境要素
垂直綠化是以有生命的植物為主體的綠化形式,不同的植物有相異的生態學特征,影響植物選擇、景觀創造的生態因子包括溫度、光照、水分、空氣、土壤等。垂直綠化植物的選擇首先要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相一致,同時,還需考慮到垂直綠化由于朝向、高度的變化所形成的不同生態環境。比如,在正常情況下,建筑南向和東南向的墻面光照時間較長,而北向和西向的墻面光照時間較短,且光線暗淡,所以在南向和東南向的墻面綠化要配植陽性攀緣樹種,在北向或者西向的墻面綠化配植耐蔭的樹種。在垂直花園的設計中,整個墻面上部光照強烈、承受的風力大,而下方溫差和濕度的變化較小,且受到一定的蔭庇,所以栽植布局時,需要以不同的氣候條件、植物的生長速率、形態、質感等要素給眾多植物安排出一個序列,以適合其生長。
2.2.2建筑要素
將建筑的外圍護結構與綠色植物有機結合,把綠化作為建筑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于整個設計過程的建筑,可以彌補比例失衡的城市生態系統。建筑承重、材質和色彩等因素決定著垂直綠化形式和植物種類的選擇。一般的、拓展型屋頂綠化栽植基質厚度5~15cm,承重要求為60~200kg/m2,無需屋面改造,養護成本低;密集型屋頂綠化栽植基質厚度15~50cm,結構荷重為150~1000kg/m2,建造和養護成本較高。對于墻面綠化,水泥等水硬質建筑材料可配植有吸盤和氣生根器官的攀緣植物,表面光滑的馬賽克則亦選用枝葉細小、吸附能力強的種類。在色彩搭配上,當采用對比中求調和時,比如白色柵欄配以紅色薔薇,灰調柵欄配以常春藤等。附加設置可以起到安全和維護的作用。屋頂綠化的附加設置包括防水層、阻根層、保護層、蓄排水板、過濾層等。植物墻垂直綠化的附加設置有板塊系統、布氈系統和網面系統。如世博會法國館選通過固定模塊化的塑料花缽形成立柱綠化;巴黎蓋布朗利博物館外墻綠化則是采用了布氈系統形成800m2的垂直花園。
2.2.3功能要素
垂直綠化具有占地少、見效快、綠量大等優點,可以緩解城市綠地面積少、老城區綠地覆蓋率低的問題,是城市一體化綠地系統在中觀、微觀層面落實的有效途徑。垂直綠化設計應認清垂直綠化在生態、防護和美化功能上的特點,形式與功能相結合,通過合理配植、有效利用,達到資源節約的目的。同時,根據園林結合生產的原則,充分利用居住小區、建筑隙地以及城鄉結合部等地方進行綠化活動。如果綠化植物材料選擇得當,還可以解決城市蔬菜、水果、藥材等的供應問題,節省大量城市建設用地。例如英國薩福克郡沿海地區一家啤酒配送中心(AdnamsBeerDistributionCenter)的屋頂綠化,不僅減輕了大體量建筑對環境的視覺沖擊,也起到過濾污染物、凈化空氣和保溫隔熱的作用。結合建筑材料選用和內部構造,亦有助于維持倉儲間的溫度,屋面雨水的收集有效減少了雨水的排放量,綠色屋頂受到當地居民和建筑使用者的好評。這是垂直綠化在社會效益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