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
功能性腹瀉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病,它是以持續或反復發作的、以松軟(糊狀)或水樣便為特征、伴或不伴腹痛或腹部不適、糞便及腸道檢查均無器質性病變的一組疾病[1],其病程長,且易反復,臨床治療效果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調與功能性腸病的發生關系密切。出現微生態制劑治療功能性腸病的報道,但其療效與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筆者運用益生菌治療功能性腹瀉取得了不錯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筆者所在醫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門診或病房收治的功能性腹瀉患者共96例,其中男42例,女54例,年齡22~68歲,中位年齡42.6歲,病程2~16年,中位病程6.2年。功能性腹瀉診斷標準均符合羅馬Ⅲ標準(伴或不伴腹痛的松軟(糊狀)或水樣便,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癥狀符合以上標準)。96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8例,入組時均在筆者所在醫院或其他醫院排除感染性腹瀉、炎癥性腸病及其他腸道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腹瀉。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益生菌(麗珠腸樂,麗珠集團制藥)2片/次,2次/d,聯合思密達(天津博福-益普生)3g/次,3次/d;對照組單獨使用思密達3g/次,3次/d。療程均為4周,療程中禁用抗生素及其他影響胃腸道動力及分泌功能的藥物。
1.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估
各組治療前后均觀察腹痛、腹瀉的次數變化,觀察大便性狀的改變,是否并發便秘等情況。顯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大便次數1~2次/d,成形軟便;有效:原有癥狀較用藥前明顯好轉;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好轉或病情反復。有便秘并發癥:大便干結,3天以上不解大便。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療效比較
經治療4周后,治療組顯效25例,有效18例,無效2例,3例并發便秘,總有效率89.6%,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17例,無效5例,6例并發便秘,總有效率77.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并發癥情況
治療組3例出現便秘,對照組6例出現便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便秘經通便對癥處理后均好轉。見表1。
3討論
功能性腹瀉是功能性腸病的常見類型之一,盡管無腸道的器質性病變,但由于病程長且容易反復,目前影響著許多患者的生活質量。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機體的免疫、神經內分泌調節、菌群平衡等因素有關。但由于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其病情遷延不愈。近年來,由于益生菌能夠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從而廣泛運用于臨床。
益生菌是指具有生物活性、攝入適當量時可以對宿主產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2],它可產生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物質抑制病原菌繁殖,從而有效減少由于細菌感染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進而導致的腹瀉[3]。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有400多種,以上以維持腸道菌群平衡,益生菌群種群數量占優勢,其中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鏈球菌占98%,這些益生菌具有抗感染、提供營養、激活免疫系統等多種生理功效,通過結腸黏膜活檢發現,功能性腸病患者厭氧菌、大腸埃希桿菌及類桿菌增加。目前功能性腸病的發病機制還不完全清楚,從已有研究發現,功能性腸病患者普遍存在腸道微生態失調,微生態失調從各個方面參與了IBS癥狀的發生、發展。Balsari等[4]對IBS患者進行糞便微生物觀察發現,與健康人相比,IBS患者糞便中大腸桿菌、乳酸菌和雙歧桿菌明顯減少,這種改變可能對IBS癥狀的維持和加重起作用。根據微生態學理論,補充益生菌恢復腸道菌群來治療或預防功能性腸病的發病具有可行性[5]。
麗珠腸樂是雙歧桿菌活菌制劑,每顆含0.5億個活菌,它能通過粘附腸黏膜和刺激局部免疫應答來激活機體免疫功能,提高腸道免疫力,并且能與其他厭氧菌一起在腸黏膜表面形成具有保護作用的生物學屏障,抑制致病菌的生長,減少腸源性毒素的產生和吸收,改善腹瀉及腸功能紊亂。本研究發現,益生菌在治療功能性腹瀉過程中總有效率達89.6%,明顯高于對照組77.1%,表明補充益生菌能有效緩解功能性腹瀉癥狀,同時發現,思密達在治療功能性腹瀉中具有便秘副作用,這可能進一步加劇功能性腹瀉患者的腸道動力障礙,而益生菌能有效預防思密達等吸附劑導致的便秘癥狀,能雙向調節功能性腹瀉的腸道動力,維持有效的腸黏膜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