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公共管理
轉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是指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將一種或幾種外源基因移至某種生物體,通過改變生物遺傳物質,使其獲得自然條件下所不具備的良好性狀,這樣產生的初級食品或以其為原料進一步加工生產的食品統(tǒng)稱為GMF。自1996年轉基因作物開始商業(yè)化種植以來,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截至2010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已達1.48億hm2,與1996年的170萬hm2相比增長了87倍[1]。GMF迅猛發(fā)展展示了通過生物技術解決人類面臨的食物短缺、環(huán)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巨大前景,但快速發(fā)展背后也給人類帶來了身體健康、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的潛在風險,而這些風險的不確定性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及消費者的關注[2-3]。自問世以來,GMF一直備受爭議:生物科技產品的研發(fā)者認為GMF具有高營養(yǎng)價值且可減少農藥使用,對于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都有極大幫助;而反對者則認為GMF可能會影響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健康與安全,并且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4]。2009年我國2個轉基因水稻和1個轉基因玉米品種通過國家安全認證,再度引發(fā)了消費者對GMF風險問題的高度關注。風險認知屬于心理學范疇,是用來描述人們對風險態(tài)度和直覺判斷的一個概念,也包括對風險的一般評估和反應。風險是如何被感知的,以及是在什么水平上被感知的,一直是一個存在爭議的研究問題。隨著研究深入,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風險認知已經(jīng)超越個體特征,是反映價值、歷史和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社會和文化建構的綜合體。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公眾對風險的認知,并非建立在對風險本質的理解上,而是受到個體心理認知及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5]。本文利用對武漢市消費者調查所獲取的橫截面數(shù)據(jù),通過歸納分析,從GMF需求方的視角,對影響其風險認知的因素進行分析,以期能夠發(fā)現(xiàn)消費者對GMF健康與生態(tài)風險認知的真實現(xiàn)狀及其關鍵影響因素,從而為提高消費者對GMF的認知水平以及消除其對GMF風險的擔憂甚至恐懼心理提供政策指引。
一、調查說明與樣本描述
調查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利用計量經(jīng)濟學軟件,將武漢市13個區(qū)按照各區(qū)人均GDP、人口密度、男女人口比例等通過聚類分析,劃分為4個樣本區(qū)段。為了增強樣本代表性,選取了來自武漢市市中心和遠郊的江漢區(qū)、洪山區(qū)、武昌區(qū)、東西湖區(qū)8個不同類型大型購物廣場和社區(qū)普通便民超市作為調查地點。調查人群為出入超市的普通消費者。在每個調查點選取52名被調查者,共發(fā)放問卷416份,剔除無效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397份,有效問卷占95.43%。其中剔除原則主要有2個:一是問卷填答缺漏較多者;二是檢查被調查者是否認真填寫問卷,檢查其信度和效度。經(jīng)過初步分析可以看出,所獲樣本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且涉及各行各業(yè)、學歷和收入不一的人群。其中女性略高于男性,這可能與女性的購物天性及承擔家庭主婦職責有關,通常家庭基本消費品主要由女性負責購買。由于老年人好靜惡動,且大多行動不便,外出購物機會較少,故樣本主要集中于18~39歲的中青年,占總人數(shù)的78.8%。另外,武漢市高校云集,教育實力雄厚,因此樣本中大專及本科學歷受訪者較多,占58.2%。總體來看,樣本分布比較合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見表1。
二、研究變量與模型
1.研究變量
風險認知是消費者對各種客觀風險的心理感受和主觀認知,客觀風險在經(jīng)過消費者主觀過濾后存在放大或縮小效應,導致個體風險認知差異的產生。影響消費者風險認知的因素很多,在眾多的研究文獻中,有些學者從個體特征角度出發(fā),進行變量選取,認為消費者的風險認知水平受到其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yè)和收入等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的影響[6-7],還有學者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引入信息因素(如對產品信息了解程度、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等),發(fā)現(xiàn)信息也是影響風險認知的主要因素[8]。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發(fā)現(xiàn),社會心理因素在風險認知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由于風險認知是主觀感受到的風險,大部分需要消費者通過主觀估計,因此容易受其個性心理的影響[9],如對食品安全治理效果的信任,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以及對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程度等[10],這些社會心理因素影響著人們對風險方向和強度的認知。青平[11]通過武漢市調研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對消費者GMF風險認知也有一定影響,可見,消費者對于GMF風險認知,除了受科學因素影響外,還要受到心理、文化背景以及社會倫理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而技術角度的食品危害對風險認知影響較小,甚至沒有關系,往往是消費者心理因素發(fā)生扭曲,放大了食品安全風險[12]。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及作者調查,從GMF身體健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風險2個維度出發(fā),將消費者的個人特征、信息因素、風險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等引入模型。在本模型中用到的解釋變量主要包括4類共24項,詳情見表2。
2.研究模型
主要對消費者的風險認知度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根據(jù)上述對影響風險認知各種因素的分析與假定,分別設定了如下2個模型,并且對納入模型的各個變量進行解釋與賦值,見表2。模型Ⅰ:健康風險=f(個體特征、信息因素、風險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模型Ⅱ:生態(tài)風險=f(個體特征、信息因素、風險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因變量是消費者風險認知度的5個水平,故本研究采用了有序分類的Logistic回歸模型:link(Yij)=θj?[β1Xi1?β2Xi2?…?βkXik?μi] 其中,Yij是第i個樣本處于第j個類別的累加概率,link是聯(lián)結函數(shù),θj是第j個類別的閾值,Xi1~Xik是第i個樣本的預測變量(自變量),β1~βk是這些自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
三、實證分析
1.消費者對GMF健康風險和生態(tài)風險認知的現(xiàn)狀
GMF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爭論的焦點。究竟風險如何至今尚無科學定論。調查消費者對GMF總體評價結果見表3,結果顯示消費者對GMF總體評價依然充滿不確定性,有15.4%的消費者認為弊大于利,18.6%的認為利大于弊,19.1%的認為利弊相當。而絕大多數(shù)(46.9%)消費者對GMF總體評價比較模糊,可能是受到輿論及不同爭論的影響,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對此表示無所適從,無法給出自己的評價。消費者對GMF健康與生態(tài)風險認知普遍持中立偏樂觀態(tài)度。在訪談過程中了解到,雖然對GMF安全風險有一定程度的擔憂,但是,如果GMF能夠滿足特殊消費效用,消費者態(tài)度則會發(fā)生較大轉變,比如具有醫(yī)學效用的GMF比較受歡迎。由此可見,消費者對GMF態(tài)度還是比較積極的,消費者對GMF風險認知的總體狀況調查結果見表4。結果顯示,分別有31.5%和25.4%的消費者認為GMF對人類健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安全,相對來說認為比較危險的比例僅分別占15.6%和17.1%;同樣,明確表示GMF對于人類健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安全的比例分別占7.3%和6.3%,也略高于認為非常危險的比例(分別占4.0%和4.1%)。然而大部分消費者對GMF風險認知態(tài)度還是搖擺不定,分別有41.6%和47.1%的消費者表示不清楚GMF對于人類健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風險如何。因此,在做購買決策時,大多數(shù)消費者仍然小心謹慎,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tài)度,導致即使有較高的接受程度,整體的食用意愿還是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