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態的脆弱和環境的惡化導致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降低,而農業生產利用資源的不合理及自身的污染嚴重影響和破壞生態環境。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技術日新月異,高科技農業、生態農業日益發展,但在中國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卻遇到了來自農業環境污染和生態資源耗竭等生態問題的挑戰。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198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議會通過了《可持續農業研究教育法》,首次提出了可持續農業的概念。隨后美國農學會進一步深化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美國國會在農學會的基礎上,重新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進行闡述,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提出了“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概念。在我國,許多學者對農業可持續發展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和看法,盡管這些概念存在著不同表述的差異,但總體來講,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共識。農業可持續發展包含了兩個基本的內涵,一是保證人類及其后代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二是保持資源的合理運用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資源、環境是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基礎。農業是對自然資源、環境的影響和依賴最大的經濟部門。農業作為與資源、環境關系最為密切的產業,其可持續發展研究更是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中國21世紀議程》也指出:“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優先領域和根本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實質是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間的關系問題,因此資源、生態環境是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基礎。
1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1.1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帶來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帶來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主要表現為:化肥農藥污染、水體污染、農業廢棄物污染、白色污染等農業面源污染;亂砍亂伐山地林木、亂墾荒地、坡地、綠地等農業生態破壞。比如在化肥使用方面:1978年我國共使用884.0萬t,2002年已達4339.4萬t,年均增長率為16.3%。根據1hm2使用的化肥計算,我國比世界平均消耗量高2.67倍,比發達國家也高2.1倍。因為不合理使用化肥,導致土壤退化、板結,農作物產量降低;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又導致對化肥使用的追加,這造成了對化肥使用的惡性循環。
1.2農業生態環境功能利用不合理,導致自然災害發生頻繁
由于生態破壞,洪澇干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經統計,1998年我國受災面積為5014.5萬hm2,2000年為5468.8萬hm2,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的62.9%,達近20a最高水平。據專家評價,20世紀90年代洪水造成的損失平均每年為100億美元,干旱造成的損失高達350億美元。1998年,僅長江流域,東北嫩江、松花江流域暴發的特大洪澇災害,損失就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1.3因農業資源短缺與人口劇增,導致掠奪式開發,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
1978年,我國人口為9.6億,2002年已增長到12.8億,僅在1/4個世紀里我國的人口就增長了3.2億,其中鄉村人口在2002年為7.8億,占總人口的60.9%。巨大的人口數量,對我國的可利用資源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由于技術落后,導致許多貧窮落后地區在開發利用資源的過程中陷入了惡性循環。1.4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污染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鄉鎮企業迅猛發展,據統計,其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率由1989年的23.8%上升到1995年的42.5%。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1995年鄉鎮工業的煙塵、廢水、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分別占當年工業排放總量的54.2%、46.5%和38.6%。由于環境污染,制約了農業發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農產品數量和質量。
2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1世紀初是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任重而道遠,必須采取措施和相應對策。
2.1提高整個國民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認識水平
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解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提高整個國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水平,認清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在全體國民中形成這樣一種觀念,即只有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才能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我們的子孫后代生活得更加寬裕和幸福。它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的根本性問題。這樣才能使人人關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2.2建立農業生態安全體系
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是影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我們必須要建立起農業生態安全體系,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出發,應主要確保農田、山地、草場、海洋和環境等方面的生態安全,要強化農田的生態安全意識,不斷提高土地的生產能力,在現有的農田基礎上努力提高單位農田的產量,通過建立森林、草場等基本的生態安全保護帶動全國的森林和草場面積的不斷擴大與質量的提高,通過現在比較行之有效的休漁等措施,逐步建立穩定的海洋生態體系,提高海洋漁業的產量和質量,采取以預防為主,重視對現存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的方針,保障環境的安全。
2.3控制農村人口數量,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上,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處理好人和自然,尤其是人和農業資源之間的關系。隨著人口數量的高速增加,必然要耗費更大量的農業資源,最終導致農業資源匱乏,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由于中國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這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生態威脅。因此,必須加強計劃生育工作,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應廣泛深入地做好宣傳教育,提倡優生優育,控制人口出生率,使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和分布與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需要、農業自然資源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從而對農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