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怎么樣提高農學教學教學質量的相關內容,本文是通過對土壤有機質部分的學習來詳細闡述的,且本文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1進行土壤學實踐教學
1.1土壤有機質部分實踐教學土壤肥力是土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土壤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內容,是學習土壤學的關鍵部分,土壤的有機質與整個農業的產生密切相關。在學校的教學安排上,教師基本都是講授第三章的土壤有機質的教學內容的第十個學時后,才會開始安排學生進行土壤有機質有關的實驗課程。實驗課的主要內容是測量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大多數教師都忽略了對土壤有機質肥力的含量的測量。因此,教師在講授土壤學課程時,首先對土壤學的有機質的理論進行詳細地講解,在進行土壤有機質的實驗課之前,安排學生在野外充分地認識土壤,然后再進行土壤實驗教學。在土壤實習的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重點掌握三個方面的內容:(1)重點觀察和認識三種以上的具有有機質含量的土壤,了解有機質含量的不同對土壤物理性狀產生的影響。(2)詳細查看具有不同有機質的土壤上殘留的作物,通過對殘留物的觀察和分析總結土壤的肥力的不同程度對農業作物產生增氧的影響(。3)學生學習如何規范土壤樣品的采集與保管,充分全面地掌握如何有效地進行風干土壤的制作和保存技巧。最后要求學生寫一份土壤有機質觀察學習的實習報告。通過進行實地實訓,使學生能夠有效地認識和掌握土壤有機質對在土壤肥力中所起的作用,加強學生對風干土壤的水分以及有機質含量的測量。采取先理論教學、再實踐觀察測量以及實驗測定的調整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全面地掌握土壤有機質部分的知識。因此,可以幫助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保證其能夠獨立地完成土壤有機質測量的實際工作,提高學生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機質含量測定和土壤樣品的采集與制備等完整技能。1.2野外調查部分實踐教學實施土壤野外調查實踐往往是土壤學最主要以及最重要的實踐教學內容,可以有效地加強學生對土壤學有一個綜合全面的認識。野外土壤實習一般采取集中形式進行,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受到交通條件和交通工具、個專業集中進行和教師工作的任務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難以保證野外土壤實習的正常有序地進行。野外土壤實習的理論重點是分析成土岡素在土壤形成和發育所起的作用。由于學生對相關理論的理解難度較大,所以在進行野外調查實習時,需要對各個章節的實踐教學內容的進行分散學習,從而可以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在講授土壤的形成、發育以及分類之前,提前進行野外調查,同時開展土壤綜合實驗的內容,不斷加強學生對實踐的認識。避免產生學生對這方面產生空白的現象。對野外的調查實踐可以安排四天的實踐,第一天主要是安排學生查看錄像、觀察不同的土壤類型樣本,將野外調查工具提前準備充分;第二天主要安排學生對典型的土壤的剖面進行詳細地描述;第三天安排學生對成土的五種因素,即流水沉積母質、風積母質的形成以及河流、植被和地形,對土壤的形成和發育有什么影響;第四天主要是整理土壤樣本,要求學生完成野外調查報告。明確野外調查的內容,要求學生重點掌握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每組學生需要取出完整的剖面層次里的土壤樣本,并且完整地保留下來以供以后評價實踐成績的標準。第二,至少觀察三種以上的成土過程。第三,查閱1份縣級以上的土壤志。充分了解具體的土壤類型的劃分以及土壤水分的養成狀況。通過進行野外調查實踐,使學生全面地掌握挖掘土壤剖面和土壤樣品采集,從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獨立地進行有關土壤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實現土壤教學的目標。
2總結語
綜上所述,改革土壤學的教學內容,加強土壤學的實踐操作,可以不斷提高學生對土壤學實用性以及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不僅學習到豐富的土壤理論知識,也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材的建設與改革,在多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從而不斷提高土壤學的教學質量。
作者:王明德 單位: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推薦閱讀:《東北農業科學》(原:吉林農業科學)(雙月刊)創刊于1960年,是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主辦的綜合性農業科學技術刊物。主要刊登作物育種、耕作栽培、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畜牧獸醫、果樹園藝等專業的科學論著、試驗研究報告、推廣技術、農業科研動態及國外農業考察報告等。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