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營造可持續發展的韌性城市,研究符合人居環境的設計策略。在尊重生態自然環境、地域文化以及統籌設計的原則下,結合當前城市人居環境設計的現狀問題,分析宜居特征,采用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運用可持續發展觀念對其制訂韌性城市發展策略,拯救人居生活環境。能有效改善韌性城市發展的不均衡、基建建設的缺失及生態惡化、社會文化滯后等現象。該方法可為實現韌性城市發展與人居環境的宜居生活提供方針政策。
關鍵詞:韌性城市 生態人居 環境設計 策略研究
引言
伴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導致城市不斷擴張,人居環境已經遭受嚴重破壞,以至于影響人的基本生存,而高質量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宜居的重要保障,在時代的召喚中,整治不良的環境面貌,扭轉惡劣的生存條件成為當務之急。人與環境本是相互協調并存,以韌性城市發展觀的理念為基底,提高人居生活質量、改善生態環境、推動城市統一設計,是實現科學環境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基于此,針對性的統籌城市人居環境規劃設計、完善城市監督稽查體制、推進防污減排治理、創建地域化的人文景觀,為提升我國城市人居環境設計,貫徹落實基建設施建設、循序漸進改善治理,以最高效的方式達到人居生態目標。
一、韌性城市人居環境設計相關概念
(一)概念界定
韌性一詞最早來源于拉丁語“resilio”,其本意是“回復到原始狀態”;最后由法語借鑒這個詞匯,至今則演變成現在英語的“resile”,國內學者翻譯為彈性或韌性[1]。該詞在被廣泛應用時通常被使用在機械及心理學領域,在2005年韌性城市聯盟( Resilience Alliance)對其定義為“城市系統能夠消化并吸收人造及自然干擾,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結構和關鍵功能的能力”,韌性具體又可分為四種,其中技術指標是指城市環境設計對干擾的應對和恢復能力,如城市規劃設計、生態自然環境保護、人文經濟建設、監察機制完善等保障能力[2]。關于韌性城市具體內涵是在20世紀末期被應用在規劃設計與環境設計體系中,其設計內涵及意義在于通過設計手段促使城市吸收與融合外界事物對城市發展產生的破壞影響。
人居環境設計簡意是指人在鄉村、集鎮、城市中勞作與生活的場所設計,環境是人群繁衍的棲息地,與社會經濟水平、環境質量、宜居度有密切的聯系,設計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的重要指標,該指標能有效反映人對居住空間的滿意程度。人居環境設計最早源于城市規劃學道薩迪亞斯在二戰后首次提出人居環境科學的概念,開創了人居環境設計科學研究的先河,首創了‘(人類聚居科學”理論[3]。我國清華大學吳良鏞院士在他的論著《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闡述人居環境設計的五大構成,即自然系統、社會系統、人類系統、居住系統和支撐系統[4]。因此,環境設計并不是孤立的衡量體系,是需要人、自然、環境綜合協調的評價機制,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正處在需要提升人居環境設計的矛盾階段中,對此改善韌性城市環境、健全服務機制是美好人居環境設計的必然選擇。
(二)韌性城市與人居環境設計間的關系
韌性城市是人居環境的載體,其之間的聯系囊括四大設計體系,即生態設計、居住設計、基建設計、人文設計,每個設計體系都可繼續劃分下去,如圖1所示。通過城市中不同的內容與實質,設計在分體系中將可以實現人居環境間的協調統一。在20世紀后的全球城市發展中運轉系統極其復雜,由于人為造成的環境干擾,加上自然中的災害不斷威脅著城市,此背景下,韌性的城市訴求被脫穎而出,以解決時代的城市問題為主,通過對人居環境設計提出改善措施從而達到兩者間的和諧并存。人居環境的設計是具備多功能與多樣性特征的,在城市建設中要求注重發展內部結構整體化,避免單一的城市格局傾斜,筆者認為韌性城市的構建是在于城市內部加強自我生態修復能力與外部抵抗力的綜合體現,具體在設計中應該統籌城市規劃設計、加強生態環境治理、設計地域人文景觀氛圍、改善基建及生命線的策略方針。2013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創立《100韌性城市》(100 Resilient Cities)建設項目,其中不僅有針對性地研究各環境設計問題,并且還出資1.6萬億美元來建設全球各城市韌性人居環境,通過雙管齊下的方式應對目前城市惡劣的人居生態問題,在項目中我國有四個城市納入名單,并且該組織認為有效地制訂實施計劃,提供人居環境設計的戰略研究內容與技術資金的支持,能有效地解決人居環境設計矛盾問題,同時也能提升城市的韌性抗干擾抵御能力。
二、韌性城市人居環境設計現狀及問題
(一)生態發展失衡,缺乏城市景觀設計
生態是人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自然體系,例如地形、水源、土地、植被、氣候等,是人類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對人居環境十分重要。健全的韌性城市人居建設離不開生態發展,但我國城市景觀設計遠不及經濟增長的速度,同時我國生態保障機制不健全,最終促使在生態方面的發展失衡。就目前情況而言,大量城市外部生態自然資源被破壞,山林、水庫、礦產等均被無限制開采,導致城市內氣候失調、內部環境惡劣,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影響到人居生存;城市內部建筑房屋擴張建設,配套綠化設計率低,人居生活的空間環境越來越壓抑。從可持續的發展角度來看,生態失衡與城市景觀設計缺失有著密切聯系,合理運用景觀設計來彌補人為的生態破壞,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擴大城市綠地面積、增設城市廣場設計、修繕舊城區綠化等設計手段,都將直接促使城市與周邊生態環境發展的和諧狀態,對兩者間的可持續發展關系有積極影響。
(二)居住區無秩序,缺乏人居環境設計
城市人居體系包括居住區及活動區,是人群居住的基本生活載體。居住區域的秩序是維護城市穩定發展的根基,面對現狀城市人居環境問題諸多,具體例如城市公共空間單一、老齡化設計缺失、環境雜亂無章、新老建筑設計參差不齊、居住區規劃散亂、沿街建房等;鄉村及城郊建設占用農田耕地、自然資源無節制開采、村落設計無序、隨意生活排污等,往往這些環境現象均是因為缺乏整體設計而導致的后果。在缺乏設計的人居環境下,人類將面臨惡劣生存環境的挑戰,生活毫無生機,周遭的事物影響人們對生活的品質追求。因此,環境設計對居住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促進居住區的秩序統一,還要不斷堅持環境合理化設計。
推薦閱讀:環境設計專業保研需要論文嗎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