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緊鄰中寒武統膏巖層的第一套白云巖地層,下寒武統吾松格爾組的巖性組合及其成因認識對塔里木盆地寒武系鹽下油氣勘探由“近源”轉向“鹽間和鹽相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以夏特等野外露頭為主,結合典型井位,梳理了柯坪地區吾松格爾組的巖性組合、儲集空間類型,討論了沉積相演化與儲層成因,結果表明:(1)柯坪地區吾松格爾組以潮坪相為主,主要發育混積坪、云坪、膏云坪和顆粒灘沉積,對應巖性有含陸源碎屑泥質泥晶白云巖、泥質泥粉晶白云巖、顆粒白云巖、粉晶藻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及膏質白云巖等;(2)儲層主要發育于藻相關的顆粒白云巖、粉晶藻白云巖、藻疊層白云巖,儲集空間分別為粒間溶孔、粒內溶孔和晶間微溶孔;(3)顆粒灘發育于潮坪背景下海進過程中的潮間高能帶,疊加準同生期大氣淡水溶蝕,形成粒間溶孔;(4)粉晶藻白云巖主要發育于云坪和膏云坪,微生物誘導的白云石調整和膏鹽等易溶物質的溶蝕是晶間孔和晶間微溶孔形成的關鍵。綜合柯坪地區吾松格爾組的構造高部位特征、膏鹽潮坪背景、巖性組合及其成因等,指出環塔南隆起和牙哈-輪南凸起等周緣發育6個吾松格爾組有利勘探區。
本文源自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20,41(05):928-940.《石油與天然氣地質》雜志,雙月刊,于1980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主管,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地質學會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學術性刊物,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綜合報道、油氣地質、方法技術等。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鹽相關領域是中國油氣資源的戰略接替區。然而,受限于埋深大、構造演化強、烴源巖和儲層分布規律認識不清等因素,寒武系鹽下勘探久攻不破。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膏鹽巖分布面積達15×104km2;厚度大于1000m,存在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組-玉兒吐斯組、肖爾布拉克組-中下寒武統膏鹽巖和膏鹽巖鹽間3套儲-蓋組合[1,2]。前期勘探集中于下寒武統肖爾布拉克組的丘灘體,如塔中、塔北和巴楚等地區的中寒1井、舒探1井、喬探1井、新和1井等[3,4,5,6],但均以失利告終。中深1C井寒武系雖獲得日產油15.4m3、日產天然氣4.1×104m3的突破,但主力產層卻是鹽間層系-阿瓦塔格組、沙伊里克組和吾松格爾組,“肖爾布拉克組的近源勘探”陷入暫時性困局。
2020年1月,塔北低隆亞洲陸上第一深井——輪探1井在深度8203~8260m的超深層系——吾松格爾組獲得134m3/d輕質油和4.6×104m3/d天然氣的重大突破[7];加上柯坪斷隆的柯探1井同樣在吾松格爾組獲得日產百萬方天然氣的突破,使得“鹽間和鹽相關”勘探提上日程。
作為緊鄰中寒武統膏鹽層的第一套白云巖,之前對吾松格爾組的定位主要作為肖爾布拉克組儲層的膏巖、泥質白云巖蓋層[8];加上地層薄,受地震反射特征不明顯,解釋過程中常與肖爾布拉克組一起作為下寒武統統一地層對待等因素干擾,該層位認識和研究不足,少量報導集中于全盆地層序格架的建立和巖相古地理的演化[9,10,11,12,13],如趙宗舉將吾松格爾組與沙依里克組中段作為一套三級層序,指出其在塔西臺地邊緣表現為一套加積-進積作用明顯的緩坡-弱鑲邊臺地邊緣;在塔西臺地內部為局限臺地相,發育潮下-潮間帶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局部夾石膏潟湖沉積[9]。最近報道白瑩等指出柯探1井吾松格爾組是碳酸鹽巖-碎屑巖的混合巖,“中寒武統”吾松格爾組至沙依里克組屬于一套碳酸鹽巖和碎屑巖混合沉積體系[14]。然而,楊海軍等指出輪探1井吾松格爾組產層巖性為顆粒白云巖[7];筆者對蘇蓋特、夏特等剖面勘測時發現,下統的吾松格爾組未見典型碎屑巖層,少部分碎屑巖以薄夾層或透鏡體產出;相反,在蘇蓋特和夏特剖面吾松格爾組發育典型的顆粒白云巖、藻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等;中統的沙伊里克組更是發育泥晶灰巖、不均一白云石化的豹斑灰巖等;中深1C井、中深5井等吾松格爾組取心段巖性更多地與石膏相關,為泥粉晶膏質白云巖、膏質顆粒白云巖、角礫狀膏質白云巖等。對比輪探1井和柯探1井產能層位,兩者皆為吾松格爾組上段,均有石膏。因此,吾松格爾組的巖性組合、儲層發育特征與分布規律、膏鹽對儲層發育的影響等需要進一步梳理,以為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統鹽間勘探提供地質支撐。
基于此,本文以柯坪地區露頭剖面為基礎,結合典型井位,探討柯坪地區吾松格爾組巖性、儲層成因及其在勘探中的意義等。
1、地質背景
柯坪地區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緣,居于塔北古陸和塔南隆起之間,包括柯坪凸起和溫宿凸起兩個單元,為古隆起背景下的古沖斷帶[15,16,17]。區內寒武系出露齊全,底部玉兒土司組作為烴源巖[18];肖爾布拉克組發育微生物丘灘、灘坪沉積[19,20];吾松格爾組主要為泥質泥粉晶白云巖和顆粒白云巖等;沙伊里克組以一套灰巖為典型特征,見白云巖和膏鹽巖等;阿瓦塔格組為膏鹽湖相含膏泥粉晶云巖和顆粒白云巖等。沉積上,從早寒武世玉兒吐斯期的深水陸棚演化至肖爾布拉克期的碳酸鹽巖緩坡和吾松格爾期的蒸發臺地。早寒武世末期膏鹽增多,含膏或者膏質白云巖發育;中寒武世經歷沙伊里克期的局限臺地后,再次演變為阿瓦塔格期的蒸發臺地,膏鹽巖大面積分布。
圖1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區構造位置(修改自文獻[15])
2、研究方法
通過野外巖性描述、GR測試等獲取地層宏觀展布與層序特征,并利用取得的手標本樣品,進行孔隙度和滲透率、薄片鑒定、場發射掃描電鏡、碳氧同位素等分析,對吾松格爾組巖性、物性、成因等進行解剖。
GR儀為新先達CIT-3000F型便攜式伽馬能譜儀,測試點間距為0.3m;孔隙度和滲透率測儀器為FYKS-03型覆壓氣體孔滲聯合測定儀;薄片鑒定為巖石鑄體片光學顯微鏡鑒定;場發射掃描電鏡為賽默飛世爾ApreoS;碳氧同位素測試儀器賽默飛世爾MAT253,提取方法為磷酸法。所有實驗均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碳酸鹽巖儲層重點實驗室完成。
3、巖性組合
3.1地層展布
由南向北勘測夏特、蘇蓋特等4條剖面(圖1),發現:①厚度逐漸減薄,分別為133,96,72和41m;②顆粒白云巖逐漸減少,碎屑含量逐漸增多;③根據巖性和GR曲線,整個層段可分為上、下兩段(圖2)。以夏特剖面為例,下段以薄層狀含陸源石英碎屑、泥質泥粉晶白云巖夾中層狀含陸源石英碎屑顆粒白云巖為主,顆粒主要為竹葉狀礫屑和砂屑,兩者頻繁互層;對應GR曲線表現為高平臺的鋸齒狀分布,往上GR值降低。上段旋回性分布薄層泥質泥粉晶白云巖夾薄-厚層狀顆粒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粉晶藻白云巖。GR曲線平直,GR值降低。上、下兩段相比,有兩個特點:①上段地層陸源碎屑含量逐漸減少,至上段頂部不見石英碎屑。②上段較下段旋回性更加明顯,旋回內薄層泥質泥粉晶白云巖總厚度和顆粒灘總厚度較下段更厚,薄層泥粉晶白云巖總厚度為3~12m;顆粒灘單層厚度為0.4~1.2m,總厚度可達4~7m。下段薄層總厚度一般為1~4m;顆粒灘單層厚度一般為0.4~0.6m,總厚度為0.4~7m。
3.2巖性特征
與肖爾布拉克組主要發育建隆構造的微生物丘灘體不同[2,3,4,5],柯坪地區一方面一直位于古隆起的構造高部位;另一方面氣候干旱,受塔北古陸和塔南隆起影響,整體為蒸發臺地下的潮坪環境,發育混積坪、泥云坪、云坪和膏云坪等亞相(圖2)。巖性有含陸源碎屑的泥質泥晶白云巖、泥質泥粉晶白云巖、顆粒白云巖、粉晶藻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和含膏白云巖等(圖3)。
1)含陸源碎屑泥質泥晶白云巖:
縱向上主要分布于吾松格爾組下段,以薄層或紋層狀為主,碎屑主要為微米級石英顆粒,干凈、次圓-次棱狀,顯示具有一定的搬運距離,或層狀分布、或沿微裂縫分布,與泥質伴生(圖3a)。橫向上,薩瓦剖齊剖面典型發育。
圖2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區薩瓦普齊—見必真木塔格—夏特—柯探1井吾松格爾組地層對比
2)泥質泥粉晶白云巖:
多為薄層狀,與中層狀顆粒白云巖、粉晶藻白云巖、疊層石云巖互層,累積厚度厚,占地層厚度的40%~60%。白云石晶體間充填泥質,偶見石英碎屑,致密,發育少量裂縫,部分方解石完全充填(圖3b)。
3)粉晶藻白云巖:
薄層-中厚層分布,白云石多為粉晶級,部分可達細晶,半自形為主,晶體間發育晶間孔和晶間溶孔。與普通結晶白云巖類似,鏡下見藻跡(圖3c)。
4)顆粒白云巖:
多為中厚層狀,顆粒有竹葉狀礫屑和砂屑。竹葉狀礫屑多分布于吾松格爾組下段,長軸最長達數厘米,具定向性(圖3d,e);砂屑與藻類作用有關,為藻砂屑(圖3f)。顆粒間發育粒間溶孔、顆粒內部發育晶間溶孔。部分層段顆粒被后期白云石化作用改造,見殘余結構。
5)疊層石白云巖:
多分布于吾松格爾組上段,為中厚層,常與顆粒白云巖、粉晶藻白云巖和含膏白云巖形成白云巖組合序列。白云石多粉晶級,發育晶間孔和晶間溶孔,與泥粉晶藻白云巖明顯的區別是:地層內部具有微型的丘狀建隆構造;顯微鏡下具“穹窿狀”的紋層結構(圖3g)。
6)含膏白云巖:
石膏易溶,為突出石膏影響,單列為一類。露頭剖面多為膏質殘余白云巖,見必真木塔格和夏特剖面吾松格爾組上段大量被覆蓋的軟地層,出露不全;顯微鏡下可見溶蝕殘余或被方解石交代,或因石膏溶蝕坍塌呈現角礫化白云巖(圖3h,i)。井下樣品可見明顯石膏,如中深5井可見膏質膠結粉細晶白云巖和膏質膠結顆粒白云巖。
圖3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區下寒武統吾松格爾組典型巖性
a.石英質泥質泥晶白云巖,石英紋層狀或團塊狀分布,吾松格爾組底部,薩瓦普齊剖面;b.泥質泥粉晶白云巖,白云石多為粉晶級,晶間充填泥質,吾松格爾組下部,夏特剖面;c.粉晶藻白云巖,發育晶間溶孔,吾松格爾組上部,輪探1井,埋深8166m;d.藻砂屑白云巖,藻砂屑重結晶,見粒間溶孔,吾松格爾組中部,夏特剖面;e.亮晶生屑砂屑白云巖,窗格孔,具弱粘結作用,吾松格爾組下部,蘇蓋特布拉克剖面;f.藻砂屑白云巖,重結晶強烈,發育粒間溶孔和晶間溶孔,吾松格爾組上部,夏特剖面;g.疊層石白云巖,發育晶間孔,層間方解石和石英充填,吾松格爾組上部,夏特剖面;h.角礫狀白云巖,發育礫間溶孔和晶間溶孔,方解石膠結,吾松格爾組上部,夏特剖面;i.膏質膠結粉細晶藻云巖,淺色組分為石膏,中深5井,埋深6596.76m
3.3巖性組合
根據不同的潮坪亞相,上述巖性可組合為以下3類。
3.3.1混積坪下的含陸源碎屑泥質泥晶白云巖-泥質泥粉晶白云巖
靠近古陸等物源區,以潮上濱岸沉積為主,陸源碎屑含量較高,如白瑩等[13]測試的XRD全巖礦物組分中部分樣品的石英、長石和粘土等碎屑含量最高分別為18.4%,9.2%和93.2%。需注意的是,雖然XRD測試含量較高,但是露頭為白云巖地層中的“透鏡體”或“薄夾層”;顯微鏡下多為白云巖基質中的碎屑團塊狀、紋層狀、條帶狀(圖3a),仍為含陸源碎屑碳酸鹽巖。隨著頻繁的海進/海退,與泥質泥粉晶白云巖互層。
3.3.2泥云坪-云坪下的泥質泥粉晶白云巖-顆粒白云巖
顆粒白云巖發育,為潮間帶沉積,包括竹葉狀礫屑白云巖和砂屑白云巖。相比較于向海方向,礁灘體和丘灘體在海退過程中由宏體的丘、礁等生物建隆被海浪打碎成灘不同[21];柯坪地區吾松格爾組向陸方向潮坪環境下,顆粒灘是在緩慢海進過程中,由于頻繁的海進,海浪和風暴浪將藻席等卷起、打碎和搬運而成。
比較中、下寒武統巖性和碳同位素值δ13C可知(圖4a),早寒武世玉兒吐斯期末快速海進后,肖爾布拉克期緩慢海退,平臺型的δ13C曲線呈緩慢下降趨勢;肖爾布拉克期末海平面快速下降,區域內不整合發育,對應δ13C數值急劇減小;吾松格爾期和沙依里克期轉變為緩慢海進[8],δ13C緩慢變大。吾松格爾組δ13C曲線在增大的趨勢下呈往返變化的鋸齒狀,說明吾松格爾期的海進/海退頻繁;在海進過程中,海浪和風暴浪作用強烈,形成顆粒灘。
圖4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區中、下寒武統巖性柱狀圖、吾松格爾組場發射掃描電鏡觀察特征及對應的能譜分析
a.昆蓋闊坦-夏特中、下寒武統巖性綜合柱狀圖;b,c.顆粒云巖,見有機菌藻體,右圖為左圖十字點能譜分析(下同),夏特剖面;d.粉晶藻云巖,見硅藻體,主要成分為Si,夏特剖面;e.顆粒白云巖,見有機菌藻體群落,主要成分為C,對應圖3d,夏特剖面;f,g.含砂屑粉晶藻云巖,見有機菌藻體群落,能譜顯示主要成分為C,夏特剖面;h.粉晶藻云巖,絲藻體,夏特剖面;i.角礫狀粉晶藻云巖,有機菌藻體,對應圖3h,夏特剖面
3.3.3云坪-膏云坪下的泥質泥粉晶白云巖-顆粒白云巖-粉晶藻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和膏質白云巖
主要分布于上段,與前兩類最大的區別是膏鹽含量升高,藻類等微生物作用增強,泥粉晶藻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和膏質白云巖發育。吾松格爾早期海進過后,晚期短暫地海退,海平面下降,海水濃縮,膏鹽發育。如圖2在夏特剖面和柯探1井中發現膏鹽巖和膏溶角礫狀白云巖。圖5柯探1等6口井中,上段膏鹽巖增多;圖中輪探1井吾松格爾組下段為灰巖,上段演變為白云巖為主,中間見石膏巖屑,指示了相對咸化的海水背景。
咸化環境下,隨著膏鹽含量的升高,微生物作用對巖性的影響愈加顯著。圖4b—i為各類樣品在場發射掃描電鏡下發現的有機菌藻體、菌絲體、硅藻球等各類微生物[22,23]。從底至頂,對其進行半定量估算可知:①上段樣品中微生物含量比下段高;②膏質白云巖或者緊鄰膏質白云巖地層的樣品微生物含量高,見圖4a中的微生物作用強弱列。
4、儲層成因
4.1儲集空間
溶蝕孔洞:多沿顆粒白云巖層面發育,最大可至厘米級(圖6a)。在吾松格爾組下段頂部顆粒灘中可見針狀溶孔發育。溶蝕孔洞未充填-半充填,被裂縫貫穿,形成“羊肉串”式縫-洞體系。
粒間溶孔與粒內溶孔:發育于顆粒白云巖(圖3d),受后期白云石化作用改造和方解石膠結影響,粒間溶孔多為殘余溶孔;當顆粒灘發育,水動力條件較強,顆粒淘洗干凈時,發育鑄模孔和似窗格孔,如圖3e為蘇蓋特剖面吾松格爾組亮晶生屑砂屑白云巖,顆粒種類豐富,可見生物碎屑和圓球形藻砂屑,孔隙多樣,綜合孔隙度高達12%。從孔隙和顆粒類型比較,其與肖爾布拉克組上段典型的丘灘相顆粒白云巖類似[1,17]。粒內溶孔為粒內晶間溶孔(圖6b)。
晶間孔與晶間溶孔:發育于粉晶藻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鑄體片中表現為針點狀孔隙密集分布(圖3c,g)。場發射掃描電鏡下為幾微米至幾十微米的晶間孔隙和晶間溶孔(圖6c,d),孔隙度高,最高可達13.15%。
微裂縫:在顆粒白云巖和膏質白云巖中發育,特別是當膏質被溶蝕形成的角礫化白云巖中,裂縫被擴溶,形成擴溶縫,溝通晶間孔和晶間溶孔,極大地提高滲透率,如圖3h樣品孔隙度為7.75%、滲透率達3×10-3μm2。
4.2微生物誘導是藻相關白云巖發育的主要因素
微生物對原生白云石的促進作用和膏鹽環境下微生物誘導白云石化是解決“白云石成因之謎”的有效手段[24,25,26,27,28],近年來實驗室下獲得了直接的證據[29,30,31]。這些證據有四個特征:①各種微生物細菌,如硫酸鹽還原菌[25,26,27]、嗜鹽菌[29,30,31,32]、產甲烷菌[33,34,35]等會降低白云石形成的能量障礙,改變白云石形成的微環境;②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可吸附Ca離子和Mg離子,作為白云石形成的模板和成核中心;③形成具有特殊形態的白云石及中間聚合體,如啞鈴型、圓球型、花椰菜型等;④能譜分析的Mg和Ca等元素含量接近1∶1,XRD揭示微生物成因的白云石有序度與無機白云石區別明顯。
圖5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區柯探1井—喬探1井—和4井—楚探1井—中深1井—輪探1井吾松格爾組巖性對比
圖6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區吾松格爾組典型儲層樣品儲集空間特征
a.顆粒白云巖,巖層表面溶蝕孔洞發育,多順層分布,裂縫貫穿,呈羊肉串狀,夏特剖面;b.藻砂屑白云巖,砂屑內部見粒內溶孔,對應圖3-d,夏特剖面;c.晶間孔和晶間溶孔發育,微生物菌,夏特剖面;d.膏質白云巖,發育晶間孔和晶間溶孔,晶體間見片狀石膏,對應圖3i,中深5井,埋深6596.76m
吾松格爾組中發現大量微生物,且具備4類特征(圖4,圖7)。圖示展示了不同形態的微生物,如硅質為主的、圓球形硅藻球;碳質為主的嗜鹽古菌及其聚合群落,形態有葉片狀、絲縷狀、與硅藻球和白云石結合的聚集狀等。能譜分析除富集硅、碳等主要元素外[22,31],還檢測出N,S和Zn等生命元素以及Cl,K和Na等(圖4b—i)指示海源性環境的微量元素。通過與前人研究對比(圖7a,b),首次在天然樣品中發現棒狀嗜鹽古菌(圖7c—e),嗜鹽古菌以單體或聚合體的形式與白云石晶體共生,存在于晶體不同格架空間—頂點、內部、結合部(圖7f,g)。圖8h中有機菌藻體漸變為菱形,雖然同樣以C為主,但是Ca和Mg等元素含量遠超嗜鹽古菌及其菌落。圖7i對粉細晶藻白云巖的逐級放大觀察發現有機菌藻體群內部存在許多啞鈴狀的次級富Ca和Mg的有機顆粒,且菌藻體與白云石晶體間存在胞外聚合物。
膏鹽背景下嗜鹽古菌等有機菌藻體誘導藻白云石形成[36,37,38,39,40],當膏鹽含量升高時,白云石化作用增強,白云石晶體不斷生長調整,并在蒸發和滲透-回流的作用下形成晶形較好的粉晶、細晶等結晶白云巖;此時,晶體體積收縮,形成晶間孔,如吾松格爾組頂部膏溶角礫狀白云巖、粉細晶藻白云巖等的晶間微孔,對應微生物含量豐富。
4.3準同生期的大氣淡水溶蝕是儲集空間形成的關鍵
云坪和膏云坪環境下形成的顆粒白云巖、泥粉晶藻白云巖等膏鹽含量高,在頻繁的海退/海進過程中不斷遭受準同生期大氣淡水淋濾溶蝕[41,42],形成溶蝕孔洞、粒間溶孔、晶間溶孔等儲集空間,并在裂縫的溝通下形成裂縫-孔洞型、孔洞-孔隙型儲層。
圖3d,e為粒間孔發育的顆粒白云巖,粒間多為晶粒狀亮晶膠結,孔隙邊緣或生長后期自形白云石,或被亮晶方解石充填,說明溶蝕作用發生較早,對應的δ13C和δ18O值分別為-6.70‰和-11.65‰(圖3d樣品),說明大氣淡水影響明顯,為準同生作用產物;圖3g和h為晶間溶孔發育的疊層石白云巖、膏溶角礫狀白云巖和粉晶藻白云巖,疊層石紋層間方解石膠結,充填少量碎屑質石英;膏溶角礫狀白云巖和粉晶藻白云石中石膏被溶蝕后,部分被方解石充填,部分殘余,形成晶間微溶孔。
圖7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區夏特剖面吾松格爾組天然樣品微生物發育特征場發射掃描電鏡圖像及其與前人研究對比
a.藥彥辰等(2018)實驗室內利用Natrinemasp.J7-1嗜鹽古菌合成的球形白云石[30];b.由雪蓮等(2014)于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統發現的硅質成分為主的圓球狀、啞鈴狀微生物白云石中間體[36];c.泥粉晶藻云巖中的棒狀嗜鹽古菌;d.嗜鹽古菌位于白云石晶體內部;e.嗜鹽古菌聚合體及EPS;f.白云石晶體與菌藻體有機共生;g.晶體內部可見菌藻體,頂點處可見硅藻球;h.菱形和似球狀的有機菌藻體,Ca和Mg富集;i.粉細晶藻云巖中菌藻體發育,菌藻體位于白云石晶體內部、晶體與晶體的結合部,菌藻體群里可見許多啞鈴狀、球狀的白云石中間體,菌藻體與白云石之間通過胞外聚合物(EPS)粘結
對應發育模式如圖8。吾松格爾期早期海進/海退頻繁(圖8a),海水為正常海水向咸化海水轉化的偏咸化階段,發育的顆粒灘被準同期大氣淡水溶蝕形成中厚層的顆粒灘相儲集體;晚期進入短暫的海退(圖8b),環境封閉,海水持續咸化,膏鹽發育,微生物持續繁盛,形成的藻相關的顆粒白云巖-泥粉晶藻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被溶蝕改造后可成為優質儲集層,組合厚度可達數米。
5、勘探意義
以輪南—古城臺緣帶為界,塔里木盆地寒武紀西部主要發育穩定的克拉通碳酸鹽巖臺地[43,44,45],早寒武世肖爾布拉克期塔西臺地受輪南—古城臺緣帶阻隔較小,與外海溝通,為淺水碳酸鹽巖臺地,中寒武世則演化為局限或封閉的蒸發臺地和膏鹽湖。居于中間過渡期的吾松格爾組受古陸、古隆起、古海水、古氣候等因素影響,發育膏鹽巖、碳酸鹽巖、膏質碳酸鹽巖、碎屑質碳酸鹽巖等豐富的巖石類型;當上有膏鹽層封蓋,下有顆粒灘、藻席等灘-坪相碳酸鹽巖或膏質碳酸鹽巖發育時,則可能是優質的儲蓋組合,為下步有利的勘探方向。依據塔西臺地隆凹相間格局,在構造控制沉積、古隆起控制有利相帶的動力機制下[15,41],指出環塔南隆起、輪南-牙哈凸起、溫宿凸起、烏恰隆起等“隆-凸”高部位周緣、靠近膏鹽發育區存在圖9中6個云坪-膏云坪-顆粒灘有利區。
圖8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區吾松格爾組儲層發育模式
a.云坪環境下顆粒灘為主的儲層發育模式;b.膏云坪環境下膏質和微生物作用為主的顆粒白云巖、粉晶藻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等為主的儲層發育模式
圖9塔里木盆地西部下寒武統吾松格爾組有利勘探區預測
6、結論
1)柯坪地區吾松格爾期整體位于隆起高部位,以潮坪相為主,亞相主要有陸源碎屑背景下的混積坪和膏鹽背景下的云坪-膏云坪-顆粒灘,對應巖性主要有含陸源碎屑泥質泥晶白云巖、泥質泥粉晶白云巖、顆粒白云巖、粉晶藻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和膏質白云巖等。顆粒灘主要受高頻旋回控制,潮坪環境下的高頻海進過程中,海浪和風暴浪打碎微生物藻席等,短距離搬運和再沉積形成藻砂屑為主的砂屑灘。微生物誘導白云石化作用是膏鹽背景下吾松格爾組云坪-膏云坪藻相關白云巖形成的關鍵。
2)顆粒白云巖、粉晶藻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和膏質白云巖在微生物誘導、蒸發泵等白云石化作用下,晶體調整形成晶間孔等原始孔隙,經準同生期大氣淡水溶蝕后,形成以溶蝕孔洞、粒間溶孔、晶間孔和晶間溶孔等為儲集空間的“千層餅”式層狀儲層。
3)在此基礎上,結合柯坪地區的構造分異,吾松格爾組的沉積環境與巖性組合、膏鹽環境及微生物作用特征和塔里木盆地勘探生產實踐等,指出塔里木盆地西部臺地區的古隆起、古凸起等古構造高部位周緣是有利勘探區。
參考文獻:
[1]杜金虎,潘文慶.塔里木盆地寒武系鹽下白云巖油氣成藏條件與勘探方向[J].石油勘探與開發,2016,43(3):327-339.
[2]陳永權,周新源,楊文靜.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巖的主要成因類型及其儲層評價[J].海相油氣地質,2009,14(4):10-17.
[3]宋金民,羅平,楊式升,等.塔里木盆地蘇蓋特布拉克地區下寒武統肖爾布拉克組碳酸鹽巖微生物建造特征[J].古地理學報,2012,14(3):341-354.
[4]李保華,鄧世彪,陳永權,等.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區下寒武統臺緣相白云巖儲層建模[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26(7):1233-1244.
[5]倪新鋒,沈安江,陳永權,等.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碳酸鹽巖臺地類型、臺緣分段特征及勘探啟示[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26(7):1245-1255.
[6]管樹巍,張春宇,任榮,等.塔里木北部早寒武世同沉積構造——兼論寒武系鹽下和深層勘探[J].石油勘探與開發,2019,46(6):1075-1086.
[7]楊海軍,陳永權,田軍,等.塔里木盆地輪探1井超深層油氣勘探重大發現與意義[J].中國石油勘探,2020,25(2):62-72.
[8]楊偉利,王毅,楊曉影,等.塔里木盆地寒武紀巖相古地理與油氣[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7,14(11):1-6.
[9]趙宗舉,羅家洪,張運波,等.塔里木盆地寒武紀層序巖相古地理[J].石油學報,2011,32(6):937-948.
[10]喬博,高志前,樊太亮,等.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臺緣結構特征及其演化[J].斷塊油氣田,2014,21(1):7-11.
[11]馮增昭,鮑志東,吳茂炳,等.塔里木地區寒武紀巖相古地理[J].古地理學報,2006,8(4):427-439.
[12]劉偉,張光亞,潘文慶,等.塔里木地區寒武紀巖相古地理及沉積演化[J].古地理學,2011,13(5):529-538.
[13]王曉麗,林暢松,焦存禮,等.塔里木盆地中—上寒武統白云巖儲層類型及發育模式[J].巖性油氣藏,2018,30(1):63-74.
[14]白瑩,徐安娜,劉偉,等.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中下寒武統混積巖沉積特征[J].天然氣工業,2019,39(12):46-57.
[15]胡明毅,孫春燕,高達.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統肖爾布拉克組構造-巖相古地理特征[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9,40(1):12-23.
[16]李慶,胡文瑄,錢一雄,等.塔里木盆地肖爾布拉克組溶蝕型白云巖儲層發育特征[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1,32(4):522-530.
[17]鄧世彪,關平,龐磊,等.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區肖爾布拉克組優質微生物碳酸鹽巖儲層成因[J].沉積學報,2018,36(6):1218-1232.
[18]鄭見超,李斌,劉羿伶,等.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統玉爾吐斯組烴源巖熱演化模擬分析[J].油氣藏評價與開發,2018,8(6):7-12.
[19]張臣,鄭多明,李江海.柯坪斷隆古生代的構造屬性及其演化特征[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1,22(4):314-318.
[20]白瑩,羅平,周川閩,等.塔西北下寒武統肖爾布拉克組層序劃分及臺地沉積演化模式[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7,38(1):152-164.
[21]賈曉靜,柯光明,徐守成,等.超深層復雜碳酸鹽巖灘相儲層發育特征[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9,33(5):5-10.
[22]由雪蓮,孫樞,朱井泉,等.微生物白云巖模式研究進展[J].地學前緣,2011,18(4):52-63.
[23]張慧,焦書靜,李貴紅,等.非常規油氣儲層的掃描電鏡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6:55-174.
[28]胡文瑄,朱井泉,王小林,等.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區寒武系微生物白云巖特征、成因及意義[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4,35(6):860-869.
[29]段勇,藥彥辰,邱軒,等.三株嗜鹽古菌誘導形成白云石[J].地球科學,2017,42(3):389-396.
[30]藥彥辰,邱軒,王紅梅,等.不同狀態嗜鹽古菌細胞及羧基微球誘導白云石沉淀[J].地球科學,2018,43(2):449-458.
[31]王紅梅,吳曉萍,邱軒,等.微生物成因的碳酸鹽礦物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報,2013,40(1):180-189.
[36]由雪蓮,孫樞,朱井泉.塔里木盆地中上寒武統疊層石白云巖中微生物礦化組構特征及其成因意義[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4,44(8):1777-1790.
[37]張德民,鮑志東,潘文慶,等.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巖類型及成因[J].古地理學報,2013,15(5):693-706.
[38]林良彪,郝強,余瑜,等.四川盆地下寒武統膏鹽巖發育特征與封蓋有效性分析[J].巖石學報,2014,30(3):718-726.
[39]徐安娜,胡素云,汪澤成,等.四川盆地寒武系碳酸鹽巖—膏鹽巖共生體系沉積模式及儲層分布[J].天然氣工業,2016,26(6):11-20.
[40]馬奎,胡素云,王銅山,等.膏鹽巖對碳酸鹽層系油氣成藏的影響及勘探領域分析[J].地質科技情報,2016,5(2):169-176.
[41]祝嗣安,李建英,陳洪濤,等.濱里海盆地南部隆起帶鹽下成藏條件與主控因素分析[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8,2(3):28-32.
[42]王彥良,王建國,常森,等.蘇里格氣田東區下奧陶統馬五5厚層白云巖儲層成因[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7,31(6):20-25.
[43]黃智斌,吳紹祖,趙治信,等.塔里木盆地及周邊綜合地層區劃[J].新疆石油地質,2002,23(1):13-17.
[44]王招明,謝會文,陳永權,等.塔里木盆地中深1井寒武系鹽下白云巖原生油氣藏的發現與勘探意義[J].中國石油勘探,2014,19(2):1-13.
[45]漆立新.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大油氣田勘探實踐與展望[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4,35(6):771-779.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