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行政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當今的行政實踐,加強《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研究與教學是了解中國國情,深刻認識與理解當今行政環境、行政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著5 000年連續文明的國家,近代以前,其制度文明的發達與成熟深遠地影響到中國后帝國時代的行政實際。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面臨著行政體制全面深人改革與政府職能轉換等多項行政改革任務。改革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憑空建造空中樓閣,而是在對現存的行政制度、行政環境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的前提下,穩步地由舊體制向新體制轉化。《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研究與教學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需要而進行的。
其次,開展《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研究與教學是行政(管理)學“中國化”的必需。行政學是一門舶來的學科,最早出現在歐洲,之后在美國發揚光大。從西方、特別是美國舶來的行政學“地方性知識”,顯然并不適合我國的“地方性”情境。然而,目前中國的行政學卻“始終沒有擺脫疲于模仿和忙于追趕西方研究的狀態”“在思維邏輯和理論體系上還沒有完全跳出西方行政學的案臼”。在課程設置上也嚴重脫離中國實際、一味強調學習西方模式,甚至比西方還超前。這樣的研究模式不能準確地解釋中國的行政現實,這樣的教學模式也不能為中國社會培養出量身定做的行政人才。因此,中國的行政(管理)學,必須以“中國特色”為依歸,在引進西方行政管理學科研究模式和教學模式的時候,要立足中國國情和中國行政傳統,將之“中國化”。如何“中國化”,實現西方與中方、傳統與現代的對接與轉換,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有學者認為,行政學的中國化至少需要以下兩個條件:一是豐富的中國公共行政實踐,二是充分的行政學理論資源。中國有三千年的行政管理實踐和經驗,積累了豐厚的行政管理思想,這些思想不僅是現代行政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行政學中國化的重要理論資源之一,挖掘這一思想寶庫不僅重要而且必要。所以,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專業,不僅需要開設、應該開設《中國傳統行政思想》課程,而且應該將之提升到專業基礎課的地位。
一、對現有教材內容體系的反思
然而,與迫切的現實需要極不相稱的是《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研究與教學非常薄弱。到目前為止,可供參考的教材僅有兩本,廈門大學朱仁顯主編的《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和中國人民大學紀寶成主編的《中國古代治國要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且均是因MPA教學所需而編。
朱編《中國傳統行政思想》雖為MPA系列教材,但也被許多院校作為本科生的指定教材。該書共分九章,第一章緒論部分介紹了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研究對象、基本特點和現代價值;二至九章按時代順序,分別介紹了先秦、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和晚清時期具有代表性人物的行政思想,如先秦時期的孔子、老子、韓非子,晚清時期的曾國藩、孫中山等。
紀編《中國古代治國要論》分為思想篇、實踐篇與制度篇三個部分。思想篇以先秦學術流派為劃分依據,介紹了各家特別是在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儒、道、法、兵四家的思想;實踐篇對歷史上明君、賢相的治國方略與改革實踐以及亡國之君的歷史教訓進行了總結;制度篇選取了一些與國計民生關系較為密切、發展較有特色的中央與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監察與刑政制度、戶籍與財政制度、人事制度等進行了介紹與分析。
這兩本教材為《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研究與教學的開創之作,單路藍縷,功不可沒。也正因為是嘗試性的工作,其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首先,這兩本教材的編纂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歷史、中國國情、理解當今行政文化的歷史淵源,提高學生的行政文化底蘊,這樣的定位顯然偏低。《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教學不僅要提高未來行政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質,更重要的,它還是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行政學理論的重要理論資源之一,應將之提升到專業基礎課的高度。其次,對傳統行政思想的介紹缺乏明顯的系統性。特別是朱編教材,就整體而言,沒有講出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起源、產生與發展的過程與脈絡;就個人而言,也只是摘取人物思想中與行政管理相關的內容,沒有將之放到人物整體思想中來論述。因而,對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介紹無論在整體上、還是部分上都是支離破碎、不系統的。況且,該書成于多人之手,更加重了這種破碎感。再次,行政思想的介紹與行政制度、行政實踐相脫離。朱編教材雖然在每一章的第一節都介紹了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征,顯示出作者對時代背景的關注,但背景與思想的介紹并沒有融為一體。紀編教材將思想、實踐與制度三者截然分開。對思想的研究,選取的材料是思想家或政治家的著作或言論,研究范疇屬精英思想,研究模式是從思想到思想,這種研究范式早已遭到否定。最后,基本思維模式屬歷史線性思維。朱編教材雖以《中國傳統行政思想》命名,卻不是以專題的形式出現,而是以時間為經、人物為緯,以“史”的基本形式出現;紀編教材雖然以專題的形式出現,但每個專題的介紹基本上囿于歷史范圍,很少能結合現代政治學、行政學與管理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進行論述,理論彩色淡,教學針對性不強。
有鑒于此,我們認為,對現有的教材內容體系進行改革,以現代政治學、行政學與管理學等基本理論為指導,在深人挖掘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教材內容體系建設,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二、《中國傳統行政思想》教材內容體系建設的新思路
第一,在內容方面,要抓住課程名稱中的“傳統”與“行政”兩個核心概念,確定選擇的標準。“傳統”是對“行政思想”在現實性上的規定。政治學和行政學領域所習慣使用的“傳統”概念,是和“現代”相對應的,是1960年代以來現代化理論影響的結果。我們所使用的“傳統”概念,是傳統學上的意義。中國的傳統學學者認為,“傳”是世續、繼續、代代相傳的意思,“統”是一脈相承或世代相繼的系統、規則、規律等,“傳統”即是指歷代延傳下來具有根本性模型、模式、準則的總和。西方的傳統學學者認為,傳統“是世代相傳的東西,即任何從過去延傳至今或相傳至今的東西”。傳統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現實性,是從過去延傳至今的、仍然頑強地存留在現實生活之中、并規定著現實生活的“活”的東西。中國傳統行政思想就是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至今仍然影響著行政實踐的思想。這就要求我們的傳統行政思想研究,要結合現實,注重傳統的連續性、現實性,注重當今的行政實踐,從現實行政實踐中選擇有研究價值的課題,而不是對過去的行政思想不加選擇地做簡單介紹或全面研究。
“行政”的內涵和外延,要結合中國古代行政與現代行政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進行限定。在古代,“行政”一詞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無論哪個階段,行政都是“與國家政務聯系在一起的……‘行政’一詞實質應被定義為‘國家行政’,包含了兵、刑、錢、谷等國家事務的各個方面。現代的“行政”,從廣義上講,“各部門都有行政管理……任何工廠、學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都有行政管理,從狹義上講,指政府管理。由于社會的分化,現代的國家行政不包括司法和立法的內容。由于學科的分化,現代的行政學也不包括諸如財政、民族、教育、社會等專項管理的內容。也就是說,古代的行政和現代的行政在內涵和外延上,有重合的部門,也有互不包含的部分。該課程的內容選擇要圍繞著“國家政務”這個核心進行,二者重合的部分自然是重點,諸如行政組織、人事制度、行政監督、行政改革等。另外,考慮到中國古代行政的不分化性以及為現實服務的目的,也應將古代有關財政、民族、教育等專項管理的內容包括在內,還要根據現代行政學的內容要求提煉中國古代的領導思想及決策思想等。
第二,在體例方面,一要以專題的形式呈現;二要將思想、制度與案例相結合。考慮到中國古代兩千年一貫制的行政事實,為更多地擷取古人行政智慧的精華,要將傳統行政思想在橫向上充分展開,在編寫體例上應采取專題的形式,以為現實提供更多的行政經驗和理論資源。
在具體專題的研究上,要將思想、制度與案例三者結合起來。制度與思想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一方面,思想是制度的指南,制度是思想的外在表現;另一方面,思想是制度在觀念上的凝結,“制度與觀念的關系如同生理與心理之關系。只有當一種政治秩序形成之后,一種與這種政治秩序相適應的思想觀念才能有機地生長出來”。思想一制度一新思想一新制度……,正是思想與制度之間永不停息的互動關系,推動著制度和思想不斷發展、創新。因此對行政思想的研究不能忽視對行政制度的研究。
第三,在理論方面,既要以現代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等的基本理論為指導,又要防止以政治思想或管理思想代替行政思想的傾向。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行政管理學已經發展成為由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高度復合支撐的交叉學科,充分汲取來自各學科的理論營養,對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各個側面進行深人細致的研究,是一部厚重的《中國傳統行政思想》教材的必需。為了構建中國本土化的行政學,《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研究與教學必須防止以政治思想或管理思想代替行政思想的傾向,只有這樣,行政學才能早日獲得獨立的地位,《中國傳統行政思想》課程才會得到應有的尊重。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