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創造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關鍵是要處理好時代精神與弘揚傳統建筑文化的關系,建筑師應自覺吸收地域文化優秀傳統,融匯世界人類建筑文化精華,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創作有文化品味的現代建筑。
悠久的歷史沉淀了中華民族,古代的繁盛和近代的落寞,使得還在青春期的新中國在發展的道路略顯稚嫩,特別是在藝術道路。在有著近百年的藝術斷層大前提下,和全球國際化的趨勢下,當面對強大的西方國家將本土文化強勢的推廣和運用,當面對西方文化和流行的建筑語言時,中國建筑開始走向了模仿和借用。
何為建筑形式語言呢?
建筑形式語言是指的在建筑表現中按一定規律構成的元素或符號串的有限或無限的集合。 涵蓋了建筑形態的基本形式、基本要素、形式結構樣式、建筑造型等幾個方面。是表達作品宣揚精神的外在表現方式。更深一層的含義,建筑師們會賦予了它文化精髓,在強大底蘊上綻放光彩。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優秀的西方文化時,我們嘗試一昧的模仿和追趕,發現中國傳統并不適應,因此如敝履而棄之。但是我認為,在中國一個作品的呈現,拋棄了本土的傳統基礎,籠罩在西方的文化體系下,來到東土,便精華暗淡了因為祖國的大地滋養不了這些純粹外來的文化。舉個簡單的例子,重慶的麻辣燙出了名,但是到了北方,商販們會改變做法,加入麻醬吃。這是因為北方自古有著吃涮鍋時使用麻醬的習慣,當然改變的還有很多其他。雖然能吃到純粹的重慶麻辣燙,但是當地的人并不適應,那么就得改良。所以說在這種文化心核之外的人需要融入自己東西才行。就象我們的中國建筑一樣 。
原因之一:現實條件的客觀原因
在《無》一文中說到商業是城市的生命。商業地產開發催生了體制外的設計市場,中國以無法想象的速度膨脹,但是人居方面的改善缺十分有限。設計語言的匱乏造成了山寨建筑的層出不群,施工質量的落伍令美好憧憬都成為泡影,大干快上的熱情使得任何耐心和品位追求失去現實意義。我認為這是缺失本土建筑形式語言的原因之一。當今的中國建筑環境可謂大好,有著大把機會等待著期望大干一場的人們。這是因為我們的市場有大片的空白需要填補,中國的江河有很多的城市等待我們去建設。大量的市場需求,使我們來不及整理一套屬于本國的理論體系支撐行業。唯有借鑒、學習、利用、模仿已有的先進體系。也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的摒棄了傳統的形式。
原因之二:受眾群體——國民整體素質的低下以及崇洋媚外的情節
從中國市場的角度看,建筑的受眾人體便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但是,國民整體素質的低下、審美的低趣、以及古今由來的崇洋媚外情節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自19世紀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與西方之間的關系就一直處在一種敵對的狀態之中,也使中國人充滿了自我否認的情緒,同時對西方還有一種科技和物質的崇拜。中國人的‘優等’和‘劣等’情結根植于 ‘100年的民族屈辱’,一直不能自我消除。在每個人的心目中,西方的一切在中國人眼里仍貼著‘優等’標簽。過去有學者曾這樣說到,中國越來越像一塊‘未來建筑’的試驗田。在中國的建筑市場迅速刮起一陣狂風,大家熱烈地追求‘視覺刺激’,以為另類、新穎就是美。可是,這些所謂的‘新建筑’無論從材料上,還是從設計理念上來講,都沒有什么創新性可言,而且存在安全上的隱患,并影響了中國的區域性文化特色和傳統的人文景觀。相反,北京中國人民銀行、中科院圖書館、香山飯店等,盡管視覺上沒有那么刺激和另類,卻既融合了現代文明,又成功地滲透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和神韻。
原因之三:在設計的主體來說——建筑師論文準備發
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吧!在建筑的設計過程中,有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建筑師、設計師們。其實,中國的建筑師們也處在瓶頸中,也在深層次的探索和尋找本土建筑形式的語言。有一部分的人,因為焉知商業價值的重要性,也知道在這個行業中,我既不是投資人也不是使用者,能力也有局限。如果太過實驗精神,接受不了市場的碰撞。隨波逐流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甚至有些成為環境破壞和社會不公的推手,也有一部分的,安安分分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在力所能及的范疇中將理想最大化,處理實現。我認為建筑師作為設計主體,有著自己把控設計的尺度,適時的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本著造福后代、流芳百世的心,不要只掃門前雪。引用何鏡堂院士的話:創造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關鍵是要處理好時代精神與弘揚傳統建筑文化的關系,建筑師應自覺吸收地域文化優秀傳統,融匯世界人類建筑文化精華,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創作有文化品味的現代建筑。
找出了結癥、自然而然的是對癥下藥了!
正是因為商業價值的標桿以及國民整體素質的低下等綜合客觀現實原因,建筑師們走在一條并不明朗的道路上。當務之急,就是尋求缺失的中國本土建筑形式語言,力求找到一個立足世界的站點。這樣,中國建筑才能生機盎然,活力永存。
如同一個處在青春期的中國與中國建筑,并不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應該抓住核心,直面語言缺失所帶來的文化問題,而不是依靠著傳媒抓住國民的眼球。我們并不是對之前需要全盤的否決,而是在今后每個設計中,融入我們自己的形式語言。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貼出我們獨有的商標、彰顯我們特有的文化。《無》一文中指出,有種方法是,‘處理現實’,就是‘有效的實踐’。那是對能夠操控的條件、能夠辨析的現象進行分析綜合與形式化、趣味化的能力。并不完全主要是建筑的作品,而是存在作品與現實之間的關系,面對現實的姿態、以及利用現實的思想方法。確實,在解決問題時有些創造性。
“個性性”也隨之呈現了。
用一句貝聿銘老先生的話來作為結束語吧!“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國建筑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還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