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總體設計理念、功能布局與平面、立面設計、風格造型等多方面介紹了浙富科技園(暫名)的設計創作思緒及理念,闡述了設計過程中的各項思路,以期指導類似現代化辦公樓的建筑設計。
關鍵詞:建筑設計,功能,立面造型
1、前言
在我國,傳統的建筑設計偏重于技術,而現代建筑設計則面向功能化,環保化,科技化等多方面發展,將經濟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既重視設計的內容也注重設計過程的管理,所以建筑不但要滿足現代人的要求,還要有利于子孫后代的持續發展。為此,建筑設計師要有一個整體的觀念,要視建筑設計為一個系統的工程,從整體中把握,滿足人在使用和功能上的要求,為人類創造一個最適宜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建筑沒計對整個建筑的使用功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除了體現建筑基本的使用功能外,還應具備欣賞性、科技性、環保性等特點,以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2、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于杭州市余杭區倉前鎮,地塊位于余杭創新基地西部,距離杭州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和西湖約18公里。本工程擬建成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商務寫字樓,設置完整的智能化系統。智能建筑以建筑為平臺,兼備建筑設備監控、辦公自動化及通信網絡系統,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它們之間的最優化組合,為用戶提供安全、高效、節能、舒適、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其規劃用地面積為31458平方米,用地性質為商業辦公用地,規劃容積率2.5-3.0,建筑密度35%,綠地率不少于20%。
2、設計創作思緒及理念
2.1設計創作思緒
隨著杭州進入“旅游綜合體”時代,杭州啟動第二輪旅游國際化,打造國際休閑旅游中心的時機已經成熟。西溪濕地作為城市綠肺的生態輻射作用擁有各方面優勢,做好西溪濕地及其周邊地區的規劃顯得必要與迫切。杭州市西部區域一直以來生態環境極為優秀,因此本案考慮從生態的角度解讀基地機理,力圖營造一個生態、節能、環保的辦公園區。
生態城市主義是一個看似自相矛盾的命題,在城市環境劇烈惡化以及回歸自然的渴望之間,引起無限的想象。這幾年在全球甚至中國,生態城這個名詞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儼然成為一個普遍應用的規劃名詞,雖然在觀念上并非全然的創新,新的時勢仍有待一種更系統性的觀念與方法來理清各種迷思,回應當前挑戰,并啟迪我們在設計上的實踐。
2.2設計理念
⑴城市空間形式隱含生態效應
我們必須掌握城市空間的幾何形式及其與自然系統的運作之間的關系,方能具備操作生態化城市設計的能力。從鳥瞰大地的視角,人為規劃的作用產生許多直線直角或矩形的空間;生態的過程與作用則以地形為平臺,催化出自然空間模式。這種地景生態學的直觀,深邃透視空間形式背后的力量及過程,解密空間形式、流動與時間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人為所營造出來的空間形式,往往對自然系統進行壓制,從生活場景中消失后,人們由此失去對自然環境流動的空間經驗與記憶。
⑵地形的重要性無與倫比,為先決因素
即使在完全人工的城市微環境與微地形中,地形決定了微氣候及地表徑流的走向。地形與微氣候之間的交互作用,在較大尺度上決定了植被、水流、土地使用及生產活動。基于以上分析,本案在最初的總圖構思上充分結合原有地形條件,以生態為出發點,以流動為母題,創造出一個生態、流動的城市空間,建筑高低有序,內外空間相互滲透,相互流動。
當一部分建筑師在這股風潮中漸失理性和冷靜,一味盲目的追求怪異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概念,我們出于對建筑的理性思考,以及對自然、建筑和人本質的認識,讓我們看到了浮躁之下的寧靜與深沉。巴拉甘說過:“在我看來,任何在設計時頭腦中沒有寧靜的建筑作品都是一個錯誤——當寧靜支配著歡樂時,才是根本。”
⑶從城市的“共生”到社會的“和諧”
建筑“共生”表現為個體消解——整體關聯,也就是說通過消解個體的獨特性來避免整體中個體之間的對峙,并將個體通過關聯整合為整體。
和諧的建筑能組成和諧的城市,和諧的建筑能融入自然的環境,和諧的建筑也能給使用者提供宜人的空間。城市的形式重復了大自然的主題,但表現為高度精確的幾何形,設計中首要的美學問題是在土地的自然形式與地面上建筑物幾何形式之間建立令人滿意的和諧。將城市空間看作一系列變化著的具有連貫性的構圖,連貫的設計因素造成了視覺平衡與穩定,用建筑界定空間,把各個分離的部分整合為完整而有秩序的綜合體,實現“共生”→“和諧”。
3、建筑設計構思
3.1功能布局與平面設計
本項目設計中,追求形式與功能的最佳組合。總平面上沿用地外延布置方整的建筑體量,各建筑體量用架空連廊相互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圍合的內院,人們可以在連廊下走到任一幢建筑中。圍合的內院,并不是封閉的空間,而是視線及行人均可穿越的空間。內外相互滲透,相互流動的空間是我們的最終追求。在地塊東面、南面和東南角布置體量相對較大的高層辦公樓,并用配套商業連接,使其形成一個相對連續的區塊。豐富的建筑空間形態,適合不同類型的商業及辦公需求,北面與西面一組方形建筑體量則布置為花園式辦公,共13層,每層為一辦公單元。
從功能需求和實際場所約束考慮,整個園區以空間流動為主題,符合生態辦公園區的風格。在信息社會中,辦公空間必須符合或倡導現在或未來的辦公需求,用短進深辦公平面,便于直接通風和采光。辦公模式的演變對辦公空間的影響巨大,出現了辦公空間自由化,不同的使用方會有不同的使用需求,而同一使用者在不同時期和亦會有不同的功能需求。這就要求建筑具有空間和時間上的高度靈活性。在本案設計中,將辦公建筑中不變的物理要素和相對穩定的空間要素,進行合理設計,為未來辦公室使用者的再設計創造條件。1號樓根據未來業主要求將核心筒放在北邊一側,形成開敞,連續的辦公大廳。2號辦公樓的垂直交通及服務單元被安置在建筑兩端,使室內空間布置更為自由。1、2號樓凸起的連接部位一層為共同的辦公門廳,2、3、4層可布置為辦公配套的商業及大空間會議室。主樓下面兩層為商業服務場所,滿足商業需求。建筑形象簡潔現代,未來將成為該區塊標志性建筑之一。
3.2立面設計
立面采用豎向線條為基本肌理,同時利用幕墻與金屬板材進退的光影對比,來強調建筑的體量感。整體的韻律是設計的主要追求,根據模數來控制劃分,形成立面的韻律感。設計希望達到的效果不是夸張的,商業的,時髦的,而是內斂的,精致的,書卷氣十足的建筑。也許只有這樣它才能融入自然環境,和今后的人文環境。以創造平和、簡潔素雅的現代化辦公樓形象為目標,著重對建筑內涵、細部、材質潛力進行挖掘,實現形式與功能、形式與結構的一體化,并在城市群中溫文而雅地與“鄰居們”相處。建筑群組的高低與體量比例富有節奏感,體現了韻律之美。
3.3風格造型
建筑風格力求簡潔現代,具有代表性,辦公的明晰性通過對比例、細部和材料的處理得以實現,給人以輕風拂面般的詩意感覺,為辦公場所一洗現代城市的塵囂。
我們對本案建筑造型的認識上,首先擺脫了流行風尚的束縛,摒棄了西方古典的表面浮華。吸取其高貴、典雅的古典精神,結合以現代造型手法,形成了一股平和的力量。建筑造型風格應該是屬于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即使在吸收了西方古典主義的精神時,也應本著西學為用的態度,這就是我們對現代精神與古典風格的認識在物質層面上的形
式反映。
4、結束語
我們在做設計的過程中,總是在功能性與藝術性之間很難取舍。做的滿足要求的規規矩矩的作品自己不能滿意,做的花哨但是功能有缺陷的東西也是不行的。這個就是一個度,必須在不斷的學習體會中去尋求自己的風格,沒有捷徑。
參考文獻:
[1]劉峰高,黃明穎.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新聞采編中心項目設計探討[J].山西建筑, 2010, 36(16): 25-26.
[2]全國城市規劃執業制度管理委員會.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