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新時期新形勢的要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批準(新出報刊[2007]390號文件),自2008年1月起《昆蟲天敵》將正式更名為《環境昆蟲學報》,新編國內統一連續出版號為CN44-1640/Q,辦刊宗旨是以刊登昆蟲學領域的原始創新、綜合性、理論性為主,鼓勵探索自然奧秘,加強知識創新,開展廣泛而深入的昆蟲學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以促進我國昆蟲學研究的發展及培養和造就創新型昆蟲學科研人才服務。
原刊《昆蟲天敵》雜志于1978年由我國著名昆蟲學家蒲蟄龍院士等創辦,迄今已出版、發行了29多年,承蒙廣大讀者、作者的支持和厚愛,各屆編委的悉心呵護和辛勤耕耘,在國內外均已有較大影響,對我國自然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建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昆蟲天敵》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數字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文摘(英文)版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遴選) 數據庫等多家檢索性期刊
現刊數據庫收錄。隨著我國昆蟲學科和相關交叉學科的發展,原刊《昆蟲天敵》由于名稱的局限,接受和發表文章的范圍顯得太窄,不利于本學科的學術交流與研究成果的推廣。
更名后的《環境昆蟲學報》仍為季刊,大16開本,每期96頁,由廣東省昆蟲學會和中國昆蟲學會聯合主辦,龐義教授任主編,主管單位是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學報設研究報告、研究簡報、綜述與專論等欄目,主要刊登昆蟲學及各分支學科的重要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的學術研究論文,反映現代昆蟲學發展方向的優秀綜述性文章。
本刊除特邀專家撰稿外,真誠歡迎從事生物、農業、林業、醫學衛生、動植物檢疫等科研人員、大專院校師生和生產科技工作者踴躍投稿。
辦刊宗旨
為我國廣大昆蟲學工作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園地,以刊登昆蟲學領域的原始創新、綜合性、理論性的學術論文為主,鼓勵探索自然奧秘,加強知識創新,開展廣泛而深入的昆蟲學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以促進我國昆蟲學研究的發展及我國培養和造就創新型昆蟲學科研人才服務。
征稿范圍
本刊主要刊載昆蟲學及各分支學科的重要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的學術研究論文,反映現代昆蟲學發展方向的優秀綜述性文章。優先刊登農、林、衛生昆蟲具有創新性、開拓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每期設研究報告、研究簡報、綜述與專論等欄目,并根據需要增加病理和醫學昆蟲等不固定欄目。
投稿和發表
(一)基本要求來稿要求題材新穎、內容真實、論點明確、層次清楚、數據可靠、文句通順。文章一般不超過5000字。投稿請寄1份打印稿,同時推薦大家通過電子郵件形式投稿。
(二)文題文題要準確簡明地反映文章內容,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題下。
(三)作者與單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數一般不超過5人,作者單位不超過3個。第一作者須附簡介,包括工作單位、地址、郵編、年齡、性別、民族、學歷、職稱、職務;其它作者附作者單位、地址和郵編。
(四)摘要和關鍵詞所有論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用第三人稱撰寫,分目的、方法、結果及結論四部分,完整準確概括文章的實質性內容,以15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一般3~6個。
(五)標題層次一級標題用“一、二、……”來標識,二級標題用“(一)、(二)、……”來標識,三級標題用“1.2.”來標識,四級標題用“(1)、(2)”來標識。一般不宜超過4層。標題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級標題末尾均不加標點。
(六)計量單位、數字、符號文稿必須使用法定的計量單位符號。
(七)參考文獻
限為作者親自閱讀、公開發表過的文獻,只選主要的列入,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按其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編號,列于文末,并依次將各編號外加方括號置于文中引用處的右上角。書寫格式為:作者.文題.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頁.網上參考材料序號.作者.文題網址(至子--欄目).上傳年月。
為保證本刊的權威性,杜絕任何形式的抄襲稿。稿件文責由作者自負,編輯部有權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個月內未收到退修或錄用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另投他刊。未被錄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請自留底稿。
期刊收錄論文范文:
云南高原地區馬鈴薯田有翅蚜種類及遷飛動態
李向永;胡奇;隋啟君;尹艷瓊;趙雪晴;諶愛東8-13人為干擾對山西蟒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蛾類多樣性的影響
侯沁文;鐵軍;白海艷20-29初羽化的柑橘大實蠅成蟲起飛日節律和降落位置
羅杰;桂連友;王福蓮36-43白帶鋸蛺蝶實驗種群生命表的研究
陳仁利;蔡衛京;楊懷;顧茂彬44-50廣東省首屆昆蟲攝影大賽征稿啟事
50DNA條形碼在紫斑谷螟幼蟲鑒定中的應用
郭鳳娟;陽建春;胡詩佳;蘇棟棟;李詠施51-55小菜蛾蛋白質提取方法的比較
王筱翔;林慶勝;尹飛;胡珍娣;陳煥瑜;沈斌斌;陳小帆;馮夏56-60五種昆蟲多糖的體外抗氧化活性
何釗;李嫻;孫龍;陳智勇;馮穎61-67絲光綠蠅不同蟲態附著蠟蚧輪枝菌分生孢子的能力及與其體表結構的關系
龐仁乙;高熹;章一鳴;譚清;李正躍;吳國星77-84極地與深海生境鏈霉菌產生的吲哚咔唑生物堿殺蟲活性及作用機理初探
王可;張久明;史振平;田黎85-89小菜蛾對溴蟲腈抗性篩選、風險評估及交互抗性研究
賈變桃;洪珊珊;王龍90-95桃蛀螟性信息素在板栗園中應用技術研究
任帥;郭素娟96-101白星花金龜幼蟲對酵化玉米秸稈取食效果的研究
楊誠;劉玉升;徐曉燕;趙莉122-127昆蟲脂肪酸及其脫飽和酶與耐寒性的關系概述
易杰群;鄒志文;張古忍155-162昆蟲海藻糖與海藻糖酶的特性及功能研究
秦加敏;羅術東;和紹禹;吳杰163-169中國大弄蝶屬一新紀錄種
費雯;黃珍富;千葉秀幸;范驍凌184-186那拉環蛺蝶一亞種再描記(鱗翅目:蛺蝶科)
陳澤晗;達娃;張雅林190-192微紅梢斑螟蛀孔在馬尾松上空間分布研究
吳磊;玉舒中;常明山;黃雪芬;李德偉;楊振德193-198龍眼果實揮發性成分比較分析
馬錁;張瑞萍;谷超;尹君樂;胡銳清;李建國;羅詩199-205+162一種昆蟲觀察記錄儀及其初步應用
郭洋洋;鄭基煥;毛潤乾;張宇宏;李文輝;陳嘉東;黃明度;Ying-Fang XIAO206-209一種新型訓練蜜蜂裝置的初步探索
狄納言;高潔210-213
相關論文范文賞析:園林藝術園林藝術理論
頤和園坐落于西郊,是中國古典園林之首,世界最廣漠的皇家園林之一。園林總面積達1000多公頃。由萬壽山和昆明湖構成,全園分三個區域: 以仁壽殿為核心的勾當區,以玉瀾堂、樂壽堂為主體的帝后糊口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構成的風光旅游區。全園以西山群峰為借景,加之建筑群與園內山湖形勢融為一體,使景色幻化無限。萬壽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園的精髓之處,41米高的佛香閣是頤和園的意味。萬壽山下昆明湖畔的長廊將勤政區、糊口區、旅游區聯為一體。長廊以精彩的繪畫著稱。整個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工具軸線是出名的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順次為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等。佛香閣是全園的核心,四周建筑對稱分布其間,構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雄偉。最北部的后山湖景區,雖然建筑較少,但林木蔥籠,山盤曲,文雅恬靜的氣概和前山的富麗構成明顯對比。園水面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煙波淼淼,西望群山崎嶇、北望樓閣成群。
頤和園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筑的精髓,容納了分歧地域的園林氣概,可謂園林建筑博物館。人工景觀、天然山巒與寬闊的湖面融為一體,為中國園林設想的佳構。
SCI期刊推薦 >
論文指導 >
職稱論文常見問題 >